
一、概念与意义
没有经历过从抻筋拔骨练架子到换劲、换骨、换架,进入到大松大软的,一定会感到云里雾里。问题是大松大软,松在哪里?这里的松为什么会软?这个问题不说明白,那就是拳形问题,与养生去病没有关系。
1、概念:什么是大松大软?很简单,假如感觉两臂挂在脖子上,或者是肩锁骨延伸出去的就是大松大软,一般人是两臂挂在大椎,实际上肩背是弓背的。只有脖子抻直,才有真正的脊椎抻直,才有四肢空空荡荡。不仅仅两臂抻直挂在脖子上,而且,做起动作两腿与手臂配合棚捋挤按腰胯松沉很有杨澄甫的气象——这才像拳照和描述的杨家拳。看来,大松大软后又大力增长,杨澄甫、李雅轩、董英杰、陈徽明都做到了,这已经说明问题了。
太极拳最终练出什么效果,其实就的是易骨、易筋、易髓说法的第三个环节:易髓。易髓为什么很少人能做到呢?就是因为要易髓,前面有筋和骨两个外壳子-导致我们不能直接进入。其次,易髓也是一种抽象的说法,其实不是骨髓,而是小筋骨,或者说是筋骨末梢的骨关节之间的津液体系被你开发出来了。
2、大松大软练法推论质疑——大松大软的意义在于松软出现的地方会产生养生的深层次作用,甚至比内丹术更加基础,比气功更加符合身体筋骨条件,因此,大松大软不是打拳的问题,而是改变身体内功层次,那就是易筋、易骨、易髓吗——这个层次是少林功夫的说法,易筋经、八段锦都是参照,决不可能是太极拳一家自创——太极拳是否也是松软在这里呢?其次,说到松软的筋骨结构,五禽戏的猴蹲就是尾闾呼应玉枕发力,虎形在四肢,熊形在腰胯,鹿形在脖子,这些松软部位是否也是一种参照?
3、大松大软去病机理推论质疑——太极拳饱受诟病的角度很多,因为时代不同了,原来人们得病多数因为环境不好、营养不良、工作强度外在性的病因,打打拳确实可以换一种行为方式,利用呼吸放松,恢复阴阳平衡,杨式太极拳是因时而为。现在不一样了,营养过剩、运动不足、时间过剩、精神空虚,疾病五花八门,血液病为主就是循环系统,筋骨不健更是现代常态,颈椎疾病供血不足,动作失衡,这些都转到了太极拳的门下,一看太极拳运动量小,太过安静,耗时长,见效慢,都不适合现在时,因此,就一个松,就是专业太极拳师傅都是要研究一辈子,因此,对群众而言,就成为了人们评论太极拳的普遍的盲区。
二、实证:大松大软的前提——换劲、换骨、换架
1、架子——抻筋拔骨
从筋骨改造到能量重构,在架子阶段只有筋骨抻拔,而没有易筋易骨,就是筋骨位置没有革命性的改造而发生生理性改变。打太极拳要治病,要养生重建生理机制,抻筋拔骨是一个启动,就是恢复阳刚之气,因此,竖腰、提拉大椎、尽量按照武术身姿去驱动筋骨。可是,现代人练习太极拳往往陷入两个极端:要么流于表演化的'空架子',要么沉迷于追求玄妙的'内劲'。实际上,太极拳的形体训练在抻筋拔骨、开胯松沉之后结合大地引力表达一种中国式的舞蹈,动作无外乎高低架子、抻拔架子、螺旋架子、开合架子、磨盘架子这些说法和努力方向,最后,进入比较正宗的悬钟架。
之所以说悬钟架正宗,是因为这里面的开合幅度、高低位置、开胯松沉、下弧腾挪,都是在大椎提领下的太极拳,立身中正、含胸拔背、沉肩坠肘、虚领顶劲都有了那么一回事,尤其是前中后三线提拉的阳练、阴练、气练,简直把太极拳的内劲都要摸透了——这个过程依旧需要勤奋坚持,也就是说,这个努力是有为法,不是松软,依旧是提领和腰为主宰。
2、换劲——换骨——换架
直到两臂不动,身架子随着两腿腰身同步,你逐渐获得了什么是内劲,这个内劲从两臂不动悬挂在身前、在两侧,转换之下,身体的整体棚劲也产生了,最后从腰为主宰变成腰大筋贯穿整条脊椎,内劲开始产生全新的玉树挂衣模式——这就是换劲。随着换劲出现的就是一种力的意。这个劲可以用试力,与拳友试探一番,但是,意义不大,除了力量雄浑一些、整体化解之外,还是拙力。
换劲之后,你的脊椎与胸肋骨架子突然松掉了,没有抻筋拔骨的架子感,这个架子被换劲化掉了——反倒是大腿股骨开始承担新的角色。因为,大腿股骨支撑变得架子生硬,前胯与尾闾呈现跷跷板的前后升降,股骨成为支点——这就是换骨。换骨后拳架子出现另外一番景象,你的脊椎骨开始在跷跷板机制中落到尾闾点:脊椎重新竖直,尾闾与大椎开始松沉上下抻拉,几乎是骨关节收提,胸椎后提,尾梠中正顶头悬开始出现尾梠中正脊椎直,此时只能用尾闾的意而不能用筋骨的力。尽管开合较大,但是架子变成了尾闾撬动,大椎提领力也不能用,一用就口干舌燥,耗损严重;更不能撑骨拔架,用于搏击推手,因为,结合任何缠丝、赵堡筋骨架子、小架筋骨,这个换骨都无法找到出路。
因此,如何打拳已经没有出路,这是太极拳练习最难过的险关:身体出现长期打拳耗损精气的问题,体检指标也会呈现阴虚伤津血糖略高,精气不足锁阳乏力,口干舌燥,虚汗燥热,尤其会出现类似感冒的阴寒与燥热交替,脊椎放出冷气,几乎所有的现象都在否定太极拳的功夫,你会质疑太极是否延年益寿,你会失去对炼精化气的信念——这个阶段我提出了养练结合,思想改造,降心火升肾水,自我否定,自我革命,彻悟太极生万物的生生不息的思想体系——不忘初心,坚守道路,尤其要明白练拳过程的曲折性、转换性。
终于,换架子的迹象出现了,即是重新打出自己的简简单单的太极拳,就是大椎玉枕提领——就是脖子引领,腰椎尾闾松开完全是后坐,身体重心后坐悬挂在大腿根,手臂悬挂在脖子上,屁股下蹲位置不在脚跟,而是在脚后。这样支撑架子呈现脚跟、大腿根是一个支撑角度,尾闾、脖子一线与大腿根也是一个支撑角度,交汇在大腿根形成裆下空一片的新架子——这就是杨澄甫展示的大松大软的架子。
上竖仅仅可以进入中间三个递进阶段:换劲、换骨、换架。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,更是生理系统的深度重构。
三、大松大软:太极拳到底练出什么效果的实证回复
随着换架问题思考,三部调整,方才落实到了末梢关节,脚心手心烫,进入大松大软练法
三换之后,似乎脱碳换骨,但是,并没有找到太极拳如何实现初心——去病、长寿。
其一、. **换劲阶段**:表现为只有一条大筋从脊椎后侧挂起身体,玉树挂衣比较悬钟架更加简单,就是一条筋。打破日常肌肉用力模式,通过'其根在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'的劲路重组,建立以脊柱为核心的运动链条。
其二、. **换骨阶段**:在持续正确的练习中,骨骼结构会发生微调,这与传统所说的'脱胎换骨'不谋而合。此时练习者会经历明显的排病反应,如关节异响、旧伤部位酸胀等。
其三、 **换架阶段**:当身体完成基础改造后,动作会自然呈现'立如平准,活似车轮'的状态。
因此,随后的任务出现了:
第一,思想上要确信太极拳的定位,就是保健、养生。因此,要反思,但凡高寿一定是艰苦中来、贫贱中来、苦难中来,不可能养尊处优中,打打拳就好了。因此,要改变练法,要端正态度,其次,要节食、断食,把我的辟谷功夫用上,要在固精基础上做到进一步锁阳,达到自自然然,清清静静。其三,要用心体会之前的撑拔大椎的转化以及换架子后的新境界。
11月1日晚上静坐,活子时到来,我重新打量自己,赶快盘腿坐,闭目内观会阴,跳荡变成一池湖水荡漾,一会又是会阴鼓荡,再一观又是湖水蔓延,如此反复多次——止观法门乎?心下大喜,苦读智者大师止观三部,原来如此就是,就是楞严大定,就是炼神还虚。
11月2日3点开始出现脊椎抻拔自发现象。我这会不在用力扭动,改成呼吸吐纳体验脊椎,大椎开始松开,似乎是每个关节之间的垫片在拉松——这种拉松似乎与脊椎神经系统协调,每一个关节出现一种津液分泌的感觉,口中一阵阵津液分泌——但是,只是甘霖不是口水,没有口水只有甘霖,渗透出来。感悟,这就是易髓,这就是肾阴增长,筋骨之间开始得到脊髓的滋养,出现了内分泌津液的感觉。
早晨去转龙藏,路上脚下发烫,仅三天一直有脚下发热,今天是发烫,手臂撑开,两手心发汤,撑开手指,昨天是指尖触电,今天也是发烫——这个时候练出来的东西就是大松大软——这既是开头我自定义的大松大软。
大松大软,这是我延宕良久的结论,我本来用内呼吸脊椎关节津液解释太极拳治病的机理,我似乎发现了太极拳改变饮食,保持空腹感,享受苦难的前提,也发现了易髓的价值,易髓养血,生津养气,自律养神。在此基础上,进入止观化精,不断推进太极拳的长寿机理。
但是,直到我打完拳,我处在延宕中的意思终于简单了——不就是大松大软。我在2日练拳,6点30分去,10点30分回来,足足练了四个小时,没有一点倦意,没有一点内热,所有筋骨之间都产生甘露一样的过程,口中一口口会咽下去,似乎不是水,只有回甘。脖子引领下,上下圆转,四正四隅,中正安舒——几乎所有看我打拳的都露出万分首肯的眼神,一位关注我的大哥不再和人群中打普及的晨练体系,而是坐在我边上的环树圆椅子上看了一遍。
四、结束语
二十一岁接触太极拳是因为气功辟谷后,一个来自草原的青年逐步转换食性适应江南,自己练成站桩气功,五十五岁开始进入精气神内劲的杨式架子也有九年——四十三年,弹指一挥间。
真正的太极拳修炼者最终会明白,这套古老体系既非单纯的养生术,也不是格斗技术,而是通过身体认知宇宙规律的实证科学。如老子所言'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',当练习者的脊柱运动节律与地球自转形成共振,当呼吸频率与潮汐变化暗合,便是真正触摸到了'太极'的真谛——那个统摄一切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。在这个意义上,每位诚实的练习者都在用自己的生命续写这部永远未完的'自然之经'。
说到这里,基础是换劲、换骨、换架后大松大软,因此,太极拳去病也是从脊椎系统入手,从拳架子着手,直到大松大软,还要坚持戒定慧的自律,实现易骨、易筋、易髓。后面,太极拳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观、幸福观、价值观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络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