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鲁网11月19日讯在莒南县洙边镇环河崖村,一座占地200平方米的暖心小院悄然成为村民心中的“幸福港湾”。这里没有高墙深院,却以最质朴的烟火气,串起了老人、妇女、儿童和困难群体的生活点滴;这里没有宏大叙事,却以“一院多能”的巧思,书写着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的温暖答卷。从爱心理发屋的剪刀声,到孝善食堂的饭菜香;从共富工坊的巧手翻飞,到爱心洗衣角的流水潺潺,这座小院以“家”的名义,让乡村生活更有人情味、更具幸福感。
“小服务”托起“大民生”:解民忧的暖心驿站。推开暖心小院的大门,左手边的爱心理发屋内,志愿者王大姐正为82岁的刘大爷修剪头发。“以前村里没理发店,去镇上要走好几里路,现在每月二十号都能免费剪头发,这服务真是剪到我们心坎上了!”刘大爷的感慨,道出了环河崖村老年人的心声。一把剪刀、一面镜子、一把椅子,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理发屋,成为了留守老人感受关爱的“仪容加油站”。
穿过走廊,孝善食堂的饭菜香气扑鼻而来。每天中午,20余位80岁以上的老人围坐在食堂里,享用着两荤一素的热乎饭菜。“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,孩子们在外打工总担心我吃不好,现在顿顿有热饭,每顿饭就两块钱,便宜又好吃!”李奶奶的餐盘里,红烧肉、清炒时蔬和鸡蛋汤冒着热气,也升腾着“老有所养”的温度。
“小工坊”撬动“大共富”:赋民能的振兴引擎。暖心小院的北侧,共富工坊内十余名妇女正专注地缝制手工布艺品。45岁的村民刘大姐手指翻飞间,一个可爱的毛绒娃娃逐渐成型:“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闲着,现在家门口就能接订单,每月多赚1000多块,时间也自由,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。”工坊通过对接企业,将“指尖技艺”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,带动3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。货架上“共富成果展示区”陈列的手工艺品,既是乡村振兴的微观缩影,更是农村妇女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。
在工坊对面的爱心洗衣角,全自动洗衣机隆隆作响。村民们可以把大件衣物送到这里免费清洗,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上门取送服务。“冬天洗被褥再也不犯愁了!”村民赵大叔点赞的不仅是洗衣机的便利,更是小院对生活细节的关照。
“小院落”承载“大情怀”:聚民心的精神家园。暖心小院的温度,不仅源于硬件设施的完善,更在于其作为乡村文化共同体载体的软实力。理发师由持有技能证书的村民轮流值班,食堂厨师从本村擅长面点的妇女中选拔,工坊带头人由返乡创业能手担任。这种“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”的模式,让暖心服务更具可持续性。在每月的“小院议事会”上,村民代表与村干部共商服务优化方案,从在工坊增设儿童图书角到延长洗衣角开放时间,村民的“金点子”不断转化为“好法子”。
环河崖村暖心小院的实践,印证了“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”的治理智慧。200平方米的空间里,理发剪的咔嚓声、洗衣机的嗡鸣声、工坊里的谈笑声、食堂碗筷的碰撞声,共同谱写成乡村振兴的温暖乐章。这里不仅是便民服务的集合站,更是乡风文明的培育地、共同致富的孵化器、党群连心的桥头堡。(通讯员 董昱)
责任编辑:王军
网络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