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一:
说车赠杨诲之①
[唐]柳宗元
杨诲之将行,柳子起而送之门。有车过焉,指焉而告之曰:“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?材良而器攻,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。材而不良,则速坏。工之为功也,不攻则速败。中不方则不能以载,外不圆则窒拒而滞。方之所谓者箱也,圆之所谓者轮也。匪箱不居,匪轮不涂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?”曰:“然。”
曰:“是一车之说也,非众车之说也,吾将告子乎众车之说。……其类众也。然而其要,存乎材良而器攻,圆其外而方其中也。是故任而安之者箱;达而行之者轮;恒中者轴;揭而固者蚤②;长而挠,进不罪乎马,退不罪乎人者辕;却暑与雨者盖;敬而可伏者轼;服而制者马若牛;然后众车之用具。
“今杨氏,仁义之林也,其产材良。诲之学古道为古辞冲然而有光其为工也攻。果能恢其量若箱,周而通之若轮,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若轴,摄之以刚强若蚤,引焉而宜御乎物若辕,高以远乎污若盖,下以成乎礼若轼,险而安,易而利,动而法,则庶乎车之全也。……凡人之质不良,莫能方且恒;质良矣,用不周,莫能以圆遂。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遇阳虎必曰诺,而其在夹谷也,视叱齐侯类畜狗,不震乎其内。后之学孔子者,不志于是,则吾无望焉耳矣。”
诲之,吾戚也,长而益良,方其中矣。吾固欲其任重而行于世,惧圆其外者未至,故说车以赠。
材料二:
名二子说
[宋]苏洵
轮辐盖轸,皆有职乎车,而轼独若无所为者。虽然,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。轼乎,吾惧汝之不外饰也。天下之车,莫不由辙,而言车之功者,辙不与焉。虽然,车仆马毙,而患亦不及辙,是辙者,善处乎祸福之间也。辙乎,吾知免矣。
材料三:
【注】①杨诲之:柳宗元原配夫人杨氏之弟。②蚤:车辐与车辋(车轮的外圈)的联结部分。
1、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,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,每涂对一处给1分,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。(3分)
诲之学A古道B为C古辞D冲然E而有F光G其为工也H攻。
2、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轴,本义为车轴;引申为可旋转之物,如《琵琶行》中“转轴拨弦三两声”的“轴”即为此义。
B.辕,车辕,车前驾牲畜的横木,与成语“南辕北辙”“改辕易辙”中的“辕”意思相同。
C.辐,连接车辋和车毂的直条,和《老子》中“三十辐共一毂”的“辐”意思相同。
D.轼,车箱前面供人凭依的横木,《曹刿论战》中“登轼而望之”的“轼”指这一构件。
3、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《说车赠杨诲之》借车子应材质精良、器具坚固且外圆内方,来喻指为人处世应修养自我、保持方正、圆融通达。
B.柳宗元在《说车赠杨诲之》中赞扬了孔子面对在夹谷中像痛斥狗一样痛斥齐侯的阳虎时,也能做到谦恭守礼。
C.“说”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,两篇文章都保持了“说”的说理特征,柳文还融入了赠文的特点,与《师说》相似。
D.《名二子说》解释了给两个儿子取名都与车有关的缘由,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希望。文章短小凝练,富于哲理。
4、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8分)
(1)匪箱不居,匪轮不涂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?(4分)
(2)天下之车,莫不由辙,而言车之功者,辙不与焉。(4分)
5、两篇文章都提到了“轼”,也借此表达了对晚辈的期许,但二者侧重点不同,请简析之。(4分)
【参考答案】
1、BDG
[详解]本题考查文言断句。原句翻译为:杨诲之学习古道,写古文,谦逊而有文采,他的技术也精巧。
2、B
[详解]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。由图可知,“车前驾牲畜的横木”并非“辕”,而是“衡”。
3、B
[详解]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。在夹谷中像痛斥狗一样痛斥齐侯的是孔子,而非阳虎。文中是赞美孔子该守礼时守礼,该愤怒时就愤怒。
4、
(1)没有车箱不能装载,没有轮子不能行路。您可以专心效法车子吗?
(2)天下的车,没有一辆不是沿着车辙而行的,而论及车子的功劳,车辙不参与其中。
[详解]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。
(1)匪:没有;涂:通“途”,名词作动词,行于途;法:效法;每个字1分,整体句意1分。
(2)莫:没有什么;由:沿着;与:参 与,加入,在;每个字1分,整体句意1分。
、
柳文强调车轼“敬而可伏”“下以成乎礼”,表示希望杨诲之能够行为合乎礼节,令人敬服。(2分)
苏文强调车轼是车子上必不可少的装饰,希望苏轼懂得掩藏锋芒,不要过于扬才露己。(2分)
[详解]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。意对即可,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。
【挖空练习】
材料一:
杨诲之将行(出行),柳子起而送之门。有车过(路过)焉,指焉而告之曰:“若(你)知是之所以任重(承载重物)而行于世乎?材良(精良)而器攻(器具坚固),圆其外而方其中(中间,内)然也。材而(假如)不良,则速坏。工(工匠)之为功也,不攻则速败。中不方则不能以载(载物),外不圆则窒拒而滞(阻碍)。方之所谓者箱(车厢)也,圆之所谓者轮也。匪(没有)箱不居,匪轮不涂(通“途”,行路)。吾子其务法(致力于效法)焉者乎?”曰:“然。”
曰:“是一车之说(道理)也,非众车(普遍的车)之说也,吾将告子乎众车之说。……其类众(种类繁多)也。然而其要(重要的),存乎(在于)材良而器攻,圆其外而方其中也。是故任(承载)而安(安稳)之者箱;达(抵达)而行(行进)之者轮;恒中(永远在中间)者轴;揭(连接)而固者蚤(车辐与车辋的联结部分);长而挠(弯曲),进不罪(影响)乎马,退(后退)不罪乎人者辕;却(避)暑与雨者盖(车盖);敬而可伏者轼;服(制服,驾驭)而制者马若(和,或)牛;然后众车之用(功用)具(具备)。
“今杨氏,仁义之林(森林)也,其产(出产)材良。诲之学古道,为(写)古辞,冲然(谦虚)而有光(有文采),其为工也攻(指技艺精湛)。果能恢(扩充)其量若箱,周而通(周全通达)之若轮,守(坚守)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若轴,摄(收拢)之以刚强若蚤,引(牵引)焉而宜御乎物若辕,高以远(远离)乎污(污秽)若盖,下以成乎礼(成就礼节)若轼,险(遇险)而安(安然),易(变化)而利(顺利),动(行动)而法(法度),则庶(大概,差不多)乎车之全(完备)也。……凡人之质不良,莫能方(保持方正)且恒(恒久);质良矣,用(作用)不周,莫能以圆遂(圆通顺遂)。孔子于乡党(乡里),恂恂如(谦恭的样子)也,遇阳虎必曰诺(好的,指服从),而其在夹谷也,视叱(看待叱责)齐侯类(像)畜狗,不震(震动,指畏惧)乎其内。后之学孔子者,不志(立志)于是,则吾无望(期望)焉耳矣。”
诲之,吾戚(亲戚)也,长而益良(优秀),方其中(内心)矣。吾固(原本)欲其任重(担当重任)而行于世,惧圆其外(做事圆通)者未至,故说(解说)车以赠。
材料二:
轮辐盖轸,皆有职(职能)乎车,而轼独若(唯独像)无所为者。虽然,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(完整)车也。轼乎,吾惧(担心)汝之不外饰(掩饰)也。天下之车,莫不由(顺着)辙,而言(说起,论及)车之功者,辙不与(参与)焉。虽然,车仆(翻倒)马毙,而患亦不及(涉及)辙,是辙者,善处乎祸福之间也。辙乎,吾知免(免于灾祸)矣。
【参考译文】
材料一:
杨诲之将要起行,柳宗元起身送他到门口。有车路过,柳宗元指着车告诉杨诲之:“你知道这车子凭什么能载重物而在世上走吗?因为材质精良而器具坚固,外面是圆的,中间是方的。假如材质不够精良,那么马上就会朽坏。工匠适车子,不够坚固的话也会很快败坏。中间不是方的就不能载物,外面不是圆的就阻塞难行。方的就是所谓的车箱,圆的就是所谓的车轮。没有车箱不能装载,没有轮子不能行路。您可以专心效法车子吗?”杨诲之说:“可以。”
柳宗元说:“这只是一辆车的道理,不是普遍的车的道理,我要告诉您普遍的车的道理。……车子的种类繁多。然而最重要的,还是在于材质精良,器具坚固,外面是圆的而中间是方的。所以负担重任而能安稳的是车箱;行进而抵达目的地的是车轮;永远在中间的是车轴;楔紧车辐与车辋的是车蚤;长而弯曲,前进时不影响马,后退时不影响人的是车辕;防酷暑与风雨的是车盖;可以让人敬伏施礼的是车轼:驾驭控制马或牛来驾车;然后普遍的车子的功用就具备了。
“现在杨氏家族,就像仁义的森林,他家出的人才都是精良的。杨诲之学习古道,写古文,谦逊而有文采,技术也精巧。假如他能像车箱一样气量宽阔,像车轮一样周全并通达,像车轴一样心中坚守大中之道,外在有所通变而内心不改初衷,像车蚤一样刚强地收拢,像车辕一样牵引并适当地驾驭万物,像车盖一样在高处遮蔽使人远离污秽,像车轼一样在下面使人行为合乎礼节,遇到危险而能安然度过,遇到变化能顺利应对,行动有法度,那就差不多像车一样完备了。……凡是人的材质不精良,就不能恒久地保持方正;材质精良,不能周全地发挥作用,就不能达到圆通。孔子在乡里,始终保持谦恭,遇到阳虎也一定会服从他,而他在夹谷中,痛斥齐侯像对待狗一样,内心无所畏惧。后来学习孔子的人,不立志这么做,那我对他们就没什么期望了。”
杨诲之是我的亲戚,长大以后更加优秀,这是他内心方正的表现。我本来就希望他能担当重任而在世间推行大道,担心他外在表现圆通这一点还没做到,所以解说车子的道理送给他。
材料二:
车轮、车辐、车盖、车轸,在车上都各有职能,而唯独车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。虽然这样,如果去掉轼,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。轼啊,我担心的是你不会在外部掩饰自己。天下的车,没有一辆不是沿着车辙而行的,而论及车子的功劳,车辙不参与其中。虽然这样,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,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辙。这辙啊,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。辙啊,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络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